海外基金管理人、资深涉外律师罗浩斐,作为一位在硅谷深耕多年的法律与商业专业技术人员,近年来走遍了硅谷尖端AI企业,与Meta、Apple以及TikTok相关AI领域高管保持着紧密联系,并在生物科学技术领域搭建了国内外合作的桥梁,推动了一系列海外合作开发项目,展现了其对跨领域合作与BD(Business Development,商务拓展)方面的持久看好。
近日,罗浩斐受邀参加了斯坦福大学的高级研学项目,与硅谷创投圈的顶级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,并在英伟达全球科学技术大会上,作为AI投资前沿领域和关注合作机构受邀参会。他真切地感受到一场改变人类未来的AI浪潮正在掀起巨大的波涛。
“在全世界创新科技的最前沿,你可以感觉到AI带来的巨大冲击。可以说,从校园课堂到论坛讲台,从餐厅到咖啡厅,所见所闻无不与AI话题有关,无不与AI项目有关,让人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。”
金融投资报记者通过与罗浩斐的对话,聚焦罗浩斐在斯坦福的独特见闻,直击科技与商业的最前线,共同探索在全球化进程中,中国AI企业如何创新求变,实现跨越发展——这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。
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,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斯坦福的研学经历?那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?
罗浩斐: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这里的课程设计极具交叉学科特点。从商学院到法学院,再到国际政治关系学院,甚至医学院,为期三个月的高强度课程,涵盖了多个领域。每一天,都会有来自不相同的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,分享他们的见解与经验,为学员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。
斯坦福研学项目邀请了硅谷的机构,包括著名的硅谷天使基金和孵化器,与这些机构和投资机构的专业大咖交流斯坦福的研学体验。比如,Rich Simoni(资产管理风险投资公司)讲的风险投资基金结构、风险投资者的动机和目标;Ron Weissman(天使基金)主讲的有关风险投资行业概况、历史和当前趋势、筹集资金计划等,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。
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学生的方式,斯坦福的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全球视角下的精英人才。行业内的重量级嘉宾受邀授课时,他们不仅传授如何吸引投资的艺术,还深入探讨怎么来制作一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商业计划书,甚至细化到PPT的设计美学。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学生的方式,使学员能够近距离接触真实世界的挑战与机遇。
罗浩斐:印象最深的还是AI医疗。传统的药物研发周期较长、成本比较高,而且不能够满足罕见疾病或个体化治疗的需求。但AI的介入,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定制化医疗的曙光。想象一下,当你患病时,医生可以依据你的基因信息和病情,迅速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案。这种个性化的医疗,将大大地提高治疗效果,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,真正的完成精准医疗。这对人类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。
在斯坦福,你可以感觉到技术、人才和资本都聚焦于AI医药领域,特别侧重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创新路径,这足以证明目前国际市场对AI医药十分看好。我非常希望借助有利时机,架设起交流合作的桥梁,助力国内企业吸引海外资本,促进国内外在AI驱动的医药研发领域的交流合作,寻求与海外投资者的深度合作。
罗浩斐: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,令人印象深刻。鉴于我服务的国内客户使用英伟达的技术和产品,在今年3月末,我荣幸地以法律顾问的身份出席了英伟达开发者大会。
有意思的是,我的斯坦福导师在课程伊始便强调了关注英伟达股票的重要性。当时英伟达的股价已接近600美元,仅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,其股价便攀升至1200美元,实现了翻倍增长,市值一度还超过了微软和苹果,坐上了“全球一哥”的交椅,足见其发展势头之猛。所以,能在这一关键时刻亲临英伟达盛会,亲眼见证其快速的提升的奇迹,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。
黄仁勋经常作为案例出现在课堂中,我们也戏称黄仁勋是科技界的“Taylor Swift”。黄仁勋在科技界的影响力就等于泰特·斯威夫特在音乐界的影响力。黄仁勋的领导风格和市场策略,不仅推动了英伟达的快速的提升,使其市值屡创新高,更在全世界内激发了一场关于AI和计算技术的革命。他倡导的“GPU加速计算”理念,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性能的认知,开启了AI时代的大门。在他的带领下,英伟达不仅在技术上遥遥领先,更在商业模式上不停地改进革新,形成了一个集硬件、软件、平台和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系统,吸引了全球开发者和企业的广泛参与,一同推动了行业的繁荣与发展。
在英伟达开发者大会上,覆盖了广泛的科技领域,从尖端的AI研究到基础硬件的革新,从软件开发工具到开源的AIGC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l Computing,通用计算)平台。在这样的平台上,开发者不但可以获取英伟达最新的GPU技术和开发工具,还能参与开源社区的共建中,与全球的同行分享创意、交流经验,一同推动AI技术的边界。
引人注目的是,英伟达鼓励开发者成为一个“创造者”,通过开源代码库,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,无论是完善现有的算法模型,还是开发全新的应用,这种开放性不仅促进了技术的迭代升级,也加速了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与应用。我觉得这一点是国内科创企业特别需要学习和借鉴的。
您在研学期间去了多家龙头公司做现场调研,在面对全球科学技术竞争的背景下,您认为中国企业在AI领域该怎么样平衡自身的优势与短板,以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?
罗浩斐:美国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确实有其先进之处,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,这是国外比不了的。因我们的长处是在“智造业”上,尤其是精密制造与机器人制造领域。我国的产业发展展现出非凡的迭代和更新速度,这一点我们应当保持充足的自信。
还有就是场景化能力。国内制造业不仅技术非常精湛,更在场景应用上实现了快速转化与落地,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升级与智能化转型。这些都是国外不具备的。
正如我在斯坦福研学期间所观察到的,中国在AI人才储备上拥有巨大潜力。我曾与一位在TikTok任职的中国工程师交流,他专门负责AI人才招聘。他分享道,中国在AI领域人才济济,一部分活跃在谷歌、Meta、英伟达等国际科技巨头,另一部分则投身于像TikTok这样的创新企业。当然,补齐短板也很重要。
从一个律师的角度来看,我有几个建议:一是建议企业强化自身的合规意识,确保所有海外拓展活动遵守国际规则;二是利用国际法律工具,如设立多层次灵活的海外公司架构、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,寻找合法的商业机会;三是持续关注政策动态,灵活调整战略,保持与全球市场的对话与合作,一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我们虽然拥有深厚的制造业根基和广阔的内需市场,但在人工智能底层建设上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。这一点我们不用回避,要敢于正视现实,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优势。
在此过程中,秉持一种开放而务实的态度,既要自信于自身的优势,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短板,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积极挖掘和培养AI领域的本土人才;同时,加强与全球科学技术生态的互动,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,引入外部资源,共同推进技术创新,这才会让我们越走越顺、越走越好。